電商在台開展近二十年了,在不同電商平台上架似乎仍是台灣廠商的主流電商經營模式,但一如前述,行銷成果之一「會員名單」不是屬於上架廠商的,無法進行CRM會員關係管理與行銷。再者,目前電商最新、最重要的「大數據」分析與行銷,也幾乎無法執行。
哪些數據分析無法從電商平台取得?至少有以下幾項:
一、網站流量來源與內部流量分布分析
目前台灣企業最多使用的網站流量分析工具就是「Google Analytics」,這項工具申裝在自家官網當然沒問題,但因為無法申裝在電商平台上,其中重要的統計項目如「流量來源」(包含「前站」、「進站關鍵字」...),或如「網友使用習慣」(行動裝置比率、作業系統、瀏覽器)等數據,皆付之闕如,無法幫助商家進行檢討改進。
二、會員偏好追蹤與分析
在會員登入之後隨之記錄其在站內搜尋,以及個別會員瀏覽的路徑與偏好商品,即可進行「會員行為比對分析」。幫助商家了解得知會員的偏好與習慣,既使會員尚未購買任何商品。例如某大購書網站常標示出「瀏覽該商品的網友最常瀏覽的其他商品」,即可謂最神準的「購物預測推薦」即是一例。又如某大賣場購物網站,針對個別會員追蹤其近期瀏覽商品偏好,只針對其有興趣商品進行二次行銷,即大幅提高爆發轉換率!
三、訂單的行銷來源追蹤分析
不僅無法掌握上架平台站內統計分析資訊,更無法針對站外的廣告媒體進行追蹤分析,找出會員、訂單與收入的個別來源,也就無法進行行銷媒體的檢討與篩選。更不可能與行銷進行「CPA」有效行為付費或「CPS」有效訂單付費的行銷模式了。
或許,有人主張「企業官網」不也是自家網站嗎?不也是可以進行數據分析?!的確,企業官網也可以裝載「Google Analytics」,但差別在於:企業官網的網站結構深度與層次多屬「淺層結構」,不若電商網站將商品進行詳細的分類,以及深化的多層次介紹,「流量分布分析」不夠詳盡。
再者,企業官網多不具備吸引網友加入會員與登入的誘因,有的甚至連「會員功能」都沒有,無法針對個別會員追蹤其瀏覽偏好。當然,更不具備金流與收單的電商核心功能,無法進行訂單的反向追查與回饋。
更新日期:2016/6/16 發表日期:2016/1/27